「樂評」三浦大知的「球體」衝擊\打動新聽眾的POP傑作

「球体」專輯問世後,於日本音樂愛好者間引發嘩然話題,特別是過去對avex旗下、或是大知的熱舞路線敬而遠之的洋樂、音樂宅等聽眾群,掀起一陣旋風。在此分享其中一篇深入球體的「樂評」進行中文化,原文於FNMNL(音樂時尚與文化相關網路雜誌)上刊登,連結:在此

三浦大知的「球體」衝擊\打動新聽眾的POP傑作


7月11日三浦大知發行的新專輯「球體」引發話題。不僅與世界同步———易言之就是療癒R&B(又名Chill N B或硬地R&B),還消化了EDM發展迄今的舞曲,架構出完成度極高的日本語流行樂。本作品可說是充分讓聽眾再次確認三浦大知雄厚實力的傑作。本專輯不只衝擊了一路關心著他音樂活動的聽眾,也觸及了新的聽眾群。






追求表現之可能性的作品


本作品的獨特之處,並不僅只於以流行樂而言的高水準。「球體」本身還包含了,在專輯發行之前,三浦大知早一步舉行的,由他自身一手包辦了舞台導演、劇本與編舞等的同專輯名公演,實乃為一個綜合表演性質的作品。

他本人舞台的現場演出如今已經無法觀看到。但附加在CD上的DVD/Blu-ray,特別收錄了他的表演影像。將近80分鐘,三浦僅僅一人獨自在舞台上表演、支配整個舞台的模樣,配合著歌曲所延伸出的世界觀,留給觀眾鮮明強烈的印象。

三浦在1997年以Folder的主唱,年僅九歲就開啟自身的音樂事業。接著歷經變聲期的暫時引退,在2005年單飛出道之後,他在習慣將歌唱與舞蹈分開來看的日本歌壇上,一直以稀有的「能歌善舞個人男歌手」路線闖蕩。所以能夠讓他隨心所欲、徹底發揮自身的歌唱力與舞蹈技術,並探索自身表演的潛力的一作品而言,「球體」意義非常深遠。


另外,本作的發行,說是今昔J-pop圈內累積多年資歷的男性歌舞團體,正恢復元氣的重要指標也不為過。例如由成員橘慶太擔綱製作而獲高評價的w-inds,或是藉著「U.S.A.」在SNS上的熱烈迴響,而重獲鎂光燈青睞的DA PUMP等等。而且同一時期以BTS為首的K-pop偶像們,拿風格洗鍊的歌舞作為武器,在全世界歌壇上嶄露頭角的現在,本作也秀出卓越的同一世代感。


話雖如此,在此提出一個要注意的地方是,三浦本人作為表演者的實力之高不必說,從過去到現在他的音樂活動裡可見,掌握潮流的高品質製作力,也是始終一以貫之的不變事實。實際上,「球體」中和他全方位搭檔,一手包辦著作詞、作曲、編曲等,本作品中最重要人物的Nao'ymt氏,早在00年代末期就不時地與他合作,也是論述三浦資歷時絕對少不了的製作人之一。Nao氏作為R&B歌唱團體Jine的成員之一,一邊自行製作,一邊也向大眾流行市場提供品質良好的R&B音樂。00年代開始支撐安室奈美惠的轉型升級,而讓人見識到他製作人名手腕的Nao’ymt氏,而他也製作過多首三浦的單曲與專輯收錄曲。


另外,近幾年的三浦,也積極地與地下音樂界建立關係。最近的暢銷曲,如2017年發行的單曲"EXCITE",自擁有多名年輕製作人TREKKIT TRAX裡招來Carpainter編曲,製作出吻合特攝作品(假面騎士EX-AID)的主題曲風格,成為一首隨處四散著Jersey Club的元素,快節奏的歌曲。而2016年則是找來靠著獨一無二的音軌與表演,做為日本電子樂代表性製作人的Seiho,共同合作發表了"Cry&Fight"。


如此這般,「球體」這一傑作,是立足在三浦透過資歷所累積出的信賴與實際成果的延長線上,才得已成立。前言說了這麼多,想強調的重點就是在此,而根據這點我們再來深入談論本作。

情境音樂與Hi-Fi並立



三浦大知的歌迷以外,會對「球體」產生興趣的人們,許多是看到本作帶有情境/迷幻R&B、偏向療癒系的舞曲風等,與歐美為中心的流行樂潮流走在同一時代的一面。如果用一句話來描述這種傾向,應該可說是「帶有豐富空間感的氛圍」吧。比起銳利、乾淨的聲音,「球體」第一個醒目的特色,就是如同要把聽眾誘入餘音繚繞的深海般的音樂製作手法。


拿「淡水魚」或是「對岸的法則」這些抒情曲目來說,在伸縮中搖擺的節奏,以及回音的作用裡漂浮的電子樂,伴著三浦流暢的歌聲,共同交織出一個讓人體驗到與現實脫勾的空間。尤其是「淡水魚」這首歌,在假音與真音間來回遊走的戰慄歌聲,為空間的深度增添了緊張感。


但是,相對於情境R&B,不時會採以Lo-Fi(低音質)的錄音拼湊法——如法蘭克.海洋的「橘色頻道」或「金髮」等為其代表——「球體」則一貫以Hi-Fi(高音質)手法,維持清晰乾淨的音波圖。我自己的看法是,前面所提到法蘭克.海洋的作品集,或是索蘭芝的「餐桌上的一席」這類情境R&B的代表作,關鍵在如何將個人、私密性的故事與社會脈動串連、接在一起,才會故意在錄音時,彷彿直接使用智慧手機的錄音記事本般粗糙手法來進行。






反觀,「球體」的Hi-Fi手法則帶出本作的特徵,寓言般規模浩大的故事展開。這是為了雕琢出一個世界觀,而精心研磨出來的音樂聲響。


圓環」或是「心電感應」,以及如同是整張「球體」專輯之重心所在的「世界」等歌曲中可看到,彷彿是80年代正統的PCM系鼓聲機,及華麗的電子樂合成器的音色,這也是本作品的音聲特徵。但這並不是為了策動復古,也感覺不到其中有對80年代的憧憬,單純只作為音符去發聲這一點也很有趣。若將過去Nao'ymt氏製作的曲子找來一聽,使人聯想到80年代的當代黑人音樂的音聲使用手法,再升級版的本作,在作品裡隨處可見到啟蒙處的這一點同樣很有意思。


無論是以民謠吉他搭配歌聲的單純架構,驀地一轉為快節奏、8拍子電子流行樂的「心電感應」一曲,還是滿是戲劇張力抒情的節奏,讓人充分見識到三浦唱功技術的「世界」一曲,任一首都是很容易掉進媚俗陷阱的曲風。但是選對了音色,透過高解析度的製作力,讓曲子昇華成一首洋溢著清涼感,同時直接訴諸情感、打動人心的流行歌曲。


再進一步地說,考慮到三浦近年來的演藝活動,理所當然地「球體」也貪心地納入了Future Bass(未來貝斯/柔電音)為首的,EDM後期的舞蹈音樂。論及這一點,正是本作之亮點的「飛行船」。迎向歌曲的轉調,緩慢地高漲而起的情感,與三浦的演唱成功地契合不說,在歌曲進入尾聲,唯獨這部份以16小節的複雜拍子架構出的譜面,不僅採用最先端的舞曲樣式,在實用性(=容不容易混音,或是編舞)方面所保持的距離,也讓人見識到絕妙的平衡。


作為舞曲的距離感,順著這文理說下去的話,筆者觀看「球體」表演時感到的意外之處是,本來作為展現舞蹈技術的最佳橋段,也就是勸世節奏(*Uplifting Trance=旋律豐富、高速節奏為其特徵)的部份,卻用來演出故事的高潮橋段。延續「飛行船」一曲的話題,三浦在表演時,蕭聲般的音樂為主的轉調,他秀出華麗的舞步,然而在節奏更為激烈的、充滿躍動感的尾聲16小節處,卻停下舞步,消失在舞台上的飛行船內。也許這是筆者想太多,我感覺到三浦不為誇耀自身的舞蹈技術,一心專注在表達出作品的世界觀。


到此為止的話題雖以「聲」的面相為主,然而就歌曲創作的觀點而論,「球體」所達成的品質也值得注目。為了表現出作品內提點的世界觀,小心翼翼選擇的字彙,細心而講究的押韻等等,接下來想探討的是「譜面」、「潮流」。


以美國為中心,流行音樂採用EDM及Trap(陷阱音樂)的音樂手法,已經是理所當然,當然歌曲節奏自身也隨之變化。更簡單明瞭地舉例來說,陷阱音樂滲透開來之後,經常聽到使用許多三連音符譜面的音樂,這已經不僅限於嘻哈音樂的範圍,漸漸成為了流行音樂中的基本譜曲語言。然而陷阱音樂風格的三連音符,在J-pop上來說很難談上普及。同屬亞洲的流行樂而言,K-pop則是對照地,很有彈性地將這類節奏的變化帶入。


在這一點上,「球體」所收錄的歌曲裡隨處可見,反應著極度現代節奏感的譜面。這是2018年的現下J-pop來說,能舉得出來的少數值得誇耀、完成度極高的例子。其中最如實呈現的一首歌,就是「綴化」。


強勢的硬質低音鼓,搭配副貝斯。帶出緩急尖銳的腳踏鈸。略為帶著沉悶音色的墊音(pads sound)。沿襲著陷阱音樂的套路所製作出來的音樂,乘著三浦大知演唱的歌聲,他不僅配合著那獨特的譜面,徹底掌握住節奏,並以清晰的發音唱出日語歌詞中詩詞風情。尤其是,以三連音符為主軸展開的副歌部份來說,夾著大膽的切分音符、敲擊樂器的聲響與歌詞意義,三者在極限中互鬥又彼此融合。這也是源於三浦高超的歌唱技術,才能挑戰像此類最尖端的節奏感,與日語歌詞成功融合的領域。


「球體」—流行音樂的傑作



最後,「球體」珍貴之處在於,音樂、譜曲,還有舞蹈表演方面所達到的品質之高,以及這作品整體所展現的世界觀,雙雙成就的這一點上。也就是說,作為音樂的表現、以及淬練而得的表演,兩者為了共同展現出一個「概念」而灌注上一切。以這層意義而言,「球體」這個極端抽象概念的標題背後想表達的,與其說是藝術家為了自我實現、表達自我而創造的私密物語,不如說是為了挑戰表現領域之極限,故以大眾化的手法描繪出一個故事。我想作品如實地把這樣的態度體現出來。


三浦大知與Nao'ymt,共同籌劃出來的概念到底是什麼,在作品中並沒有提及,純粹交由每個人根據各種要素,進行各自的解讀。話雖如此,在歌詞及舞台演出中,一貫出現的「水」的元素,以及「球體」這個專輯名稱,由城市到大海、森林、沙漠中徬徨的演出看來,暗指著這個作品所描述的,無疑是這個地球,以及在地球上不停旅行著的人類的模樣。另外,在序曲與尾聲部份連結在一起的架構(由波浪的聲音開始,由波浪的聲音結束/場景在宛如公寓一房開始,又回到同一個房間內)則代表了,本作品所提點的故事並非一直線的架構,反而強調著故事為一圓環。這也正佐證了這個作品所想講的是一個永無結局、普遍性的寓言故事。


流行藝人的使命,可說是約定俗成在「取悅視聽大眾」這一點上面。老實地說以這點來思考,三浦大知的所謂「球體」企劃,路線有些過於高尚了些也不一定。實際上,無論是排除了琅琅上口的歌詞,刻意不多做說明、殘留著釋義空間的歌曲,或是抽象的專輯名稱,這些都與流行音樂的容易親近、易懂的特性,產生一點距離。然而,只要聽過一遍「球體」收錄的歌就能明白,超越了理解與共鳴的層次,專輯內蘊藏著足以撼動情感的強力表現。


看似矛盾,如此這般在表現上淬練到極限的作品,喚起了一般人的感動,但這種經驗又何嘗不是流行樂界中特有的產物呢?許多提攜流行樂的作曲家與編曲家,常會受人冠上「職人」稱呼以示敬意。從這點可以看出來,現代流行樂的原理,就在於分工合作的專業上面,為了"一個表現"而共同反覆推敲而出的合作美學。雖然這個原理經常被批判為「商業主義的化身」,但它依舊誕生了許多令我們著迷的內容。



「球體」也是其中之一。這個作品並不是「流行藝人想挑戰藝術作品的野心之作」,而是三浦大知與Nao'ymt這兩職人,極力追求流行樂專業性的一面到極點,而這是毫無疑問的「流行音樂的傑作」。



樂評作者:
imdkm
部落客。1989年生。作為一介音樂迷,在山形縣的一隅,針對音樂進行分析考察過生活。
部落格「ただの風邪。(只是感冒。)」連結:在此

(譯者額外補充說明:)

關於「三連符」的運用部份,讓樂評者讚嘆的理由,是因為它落實在日語歌詞是件很困難的事。

過去小室哲哉在關JAM節目上(2017/06/05的那一集:連結,於20分左右開始看),論及填詞一事的時候就有提到,何以日本流行樂在副歌上慣用英文歌詞,這是由於日語自身的限制。母音不能單獨存在,會是毫無意義的詞彙,當然只有子音也無法發出字音,因此母子音所組合出的日語,基本上歌詞總會比較長。而應用在現在英文歌流行的2拍子甚至3拍子來說,由於太短而難以表達歌詞,這讓日文歌的主流始終停留在四拍子。

以大知的歌,最容易對照的就是像Be Myself的副歌,「Be 、My、Self」這種就是3拍唱法。而「綴化」就是難得地完美融合了3連音符的純粹日語歌,最明顯之處就是「暗、闇、に、慣れた、目に、はまぶしすぎて」的斷句法是時下日文歌少有的、且毫無不自然地與歌曲氛圍做了完美融合。

沒有留言: